佳能公司日前声称,虽然发生在中国的反对日本侵占“钓鱼岛”的游行抗议活动,使其在华工厂临时关闭,但是不会对其生产造成影响。
9月17日至18日,因为中国抗议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佳能公司关闭了其在江苏省和广东省的三家工厂。
据了解,佳能此次暂时停工的3家工厂分别为:广东珠海的数码相机生产工厂,主要生产激光打印机、扫描仪等;广东中山的办公设备生产工厂,主要生产传真机、多功能机等;江苏苏州的复印机生产工厂,主要生产数码复印机及其相关外围设备。
佳能表示,目前在中国的工厂没有受到破坏,也没有人员受伤。
此前,日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导致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并由此引发在中国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据路透社调查显示,超过40%的日本企业都认为,日本政府此举必然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商业计划,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将其在中国的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截至9月20日,日系商品销量均呈下滑态势,其中消费类数码产品和复印、打印机类产品的销量环比下降30%左右,投影机销量环比下降20%左右。
事件回顾:
1.钓鱼岛危机--日企激光业务工厂停工
早在2001年,日本佳能株式会社就已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建立了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最初,该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激光打印机及其相关零部件、组件。目前主要生产中高档的黑白激光打印机和彩色激光打印机,是全球打印机巨头佳能集团的重要生产基地,产能占佳能集团的20%。
在2007年的2月29日,佳能集团在广东中山的这家企业就已累计生产激光打印机达5000万台,当日还举行过达成纪念庆典。在成立后的5年内,这家95%以上的产品外销的企业,已成为中山年销售量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曾摘取过广东省大型企业出口突出贡献奖,并跻身中国机电类出口百大企业。
2001年9月,据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该区管委会与日本佳能株式会社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日本佳能预计投资10亿元建设超大型生产基地。新基地将以高端彩色激光打印机作为主打产品,预计今年投产后,年产值超120亿元。
今年7月,佳能方面就表示,由于欧美市场的商业环境恶化及渠道库存调整,本季度市场对激光打印机需求出现暂时性缩减。显然,情况不妙的程度已超出了去年预计。这一现状,导致公司迅速进行了业务调整。珠海打印机业务的整体搬迁,即为其战略性的一步。“拆东墙,补西墙”的明显效果就是让一大批员工在分流安置过程中选择自愿离职,这种减员方式隐秘而有效。
2.钓鱼岛争端之下的激光狂想曲
近日,就钓鱼岛争端问题,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国有化”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反制日本,抵制日货”运动风生水起。关于抵制日货的呼吁书,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其具体内容是“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现排最前,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若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若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若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彻底瓦解”。
如果中日两国冲突继续升级,在全面战争开始之前,从旅游到贸易必将先受到全面冲击。那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日间的激光产业合作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若中日贸易战开打,对中日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谁会受伤?激光产业上中日间的依赖度有多大?
3.钓鱼岛危机---在华日资撤出激光产业
三洋华强激光成立于1993年5月21日,注册地为深圳,注册资本为1250万美元,经营范围为:生产经营激光头及其应用产品。除深圳华强之外,日方股东三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日本国三洋媒体技术株式会社、日本国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分别持股15%、15%、30%,这三家日本企业近期向深圳华强提出,希望深圳华强全部收购其持有的三洋华强激光60%股权,并提出转让股权的价格和条件。如深圳华强不放弃优先购买权,则须支付日方股东300万美元(合人民币约1902万元)受让其持有的三洋华强激光60%股权,并将最终持有三洋华强激光100%股权。
据悉,三洋华强激光从事激光头及其应用产品的进料加工出口业务(编注:为日本三洋产业链中的中间制造环节,供应商及销售对象均为日本三洋)。该公司自2011年开始亏损,2011年亏损7196万元,2012年前8个月亏损5280万元,目前未显现减亏、扭亏迹象。
深圳华强认为,作为上市公司,其承担较大的业绩压力及社会责任,面对三洋华强激光连年亏损的局面,无法承接其股权而扩大对三洋华强激光股权投资的亏损;三洋华强激光的经营活动主要依赖日本三洋,日方股东退出后,三洋华强激光原有的技术、供应、销售渠道全部终止,如深圳华强承接其股权成为三洋华强激光的全资股东,将无力重整其经营管理;三洋华强激光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拥有员工逾2000人,员工安置存在较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