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由来已久,今后在纺织行业也能继续延绵不断。
它的出现比较早,从西元前7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用燃杆(纺纱杆)和锭子纺纱。纺纱者一只手拿著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松纱,绕在另一根棒或锭子顶端的凹槽裏。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松纱燃紧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此种方法沿用了几千年,所制造的一些纱线品质相当好。
纺车的出现对纺纱技术起了的重大的影响。一般认为纺车起源于中国,是由缫丝机演变而来。欧洲纺车的起源并不清楚,它们出现的年代较晚,最早记载纺车的年代约是在十四世纪左右。十五世纪,在撒克逊(如今东德一部分)出现了一种经过改进的纺车,燃杆装在机器上,轮子用脚踏板操纵,这种机器可以同时纺纱和绕线,纺纱者於是可以腾出双手,减轻劳动力。
清代出现的多锭纺纱车,将手工纺织机器的发展推向高峰,对手工纺纱业而言,多锭纺纱车已是提升效率最完备、最快的纺车了。
西元1737年保罗(L. Paul)发明的罗拉式纺纱方法,成为往后许多发明的先驱。
西元1764年,哈格瑞佛斯(J. Hargreaves)发明杰尼纺纱机(spinning Jenny),这部机器可使十六个锭子同时运作,此外它还可以依设定次序操作多个纱线。 随后,引用其他动力源的纺纱机相继出现 。
西元1769年亚克赖特(R. Arfwright)得钟表匠的协助,改良老式纺车,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西元1779年克朗顿(S. Crompton)结合杰尼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开发出走锭纺纱机(spinning Mule),可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细纱。
纺织机把许多植物纤维捻在一起纺成线或纱,这些线或纱可用来织成布。
纺纱原就属于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自史前时代以起,人类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
所谓的纺纱,乃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
其中纺纱过程大致有:除杂——松解——开松——梳理——精梳——牵伸——加捻——卷绕。
此外它的工艺系统液包含很多类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棉纺纺纱系统、毛纺纺纱系统、绢纺纺纱系统、麻纺纺纱系统。
而每个小的系统里面又有更多系统分类,分类标准不同,所生产的纺纱也不同。
可以这么说,纺纱机在悠久的世界史上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履历。